日前,在深圳龙岗区百年客家建筑“鹤湖新居”,举办了一场两岸客家山歌传承交流座谈会,活动由深圳市龙岗区海外联谊会、深圳市客家山歌协会主办,龙岗区龙岗街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协办。台湾客家山歌团、深圳客家山歌协会的艺术家们在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唱起了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首名为《中华儿女共婵娟》的客家歌曲。
说起这首歌,还有一个小故事。2006年,国台办批准在深圳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动,在深圳市对台办、深圳市文联与龙岗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活动主题定为“两岸一家亲,共叙客家情”,分“论坛”“观光”“文艺晚会”三种形式,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时任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客家文化专家杨宏海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全程参与了交流活动,深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情谊感动,创作了《中华儿女共婵娟》这首歌,请著名作曲家梁军谱曲,著名客家山歌歌唱家郑钢坚演唱,深受观众欢迎。
2007年,台湾客家山歌团来深交流,该团姜云玉团长听到这首声情并茂的歌后,极为感动,马上表示要将此歌带回台湾去演唱。
十几年过去了,此次,姜云玉团长又带团一行来到龙岗交流,同胞相聚,分外亲切。当深圳市客家山歌协会歌手唱起这首歌时,姜云玉团长情不自禁走上前去,与深圳客家山歌艺术家何穗生、巫妃梅、曾宪元一同合唱。这首情感真挚、旋律优美的歌曲带动了全场观众,就连台湾客家山歌团艺术总监吕锦明与龙岗本地听众也参与其中,场面甚为感人。
《中华儿女共婵娟》这首歌为何能引起两岸同胞的心灵共鸣?
笔者认为,其一是“文化同源“。歌的核心内涵,是以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脉与团圆愿景为根基,表达两岸同胞“千里共婵娟”的愿景,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对团圆、和合与相思的寄托。歌曲借这一共同的文化符号,唤醒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根脉的一体性。
其二是“骨肉深情”。血脉相连的离散之痛与归心之切,更加深了骨肉之情。将两岸关系定义为“母子离散”般的亲情创伤,更显得骨肉团圆的可贵。歌词中深情的倾诉,是对“台独”割裂血脉的驳斥,更强调“同胞”二字不可篡改的本质。
其三是“时代使命”。从柔情倾诉到凝聚统一的集体豪情。歌曲揭示出个体情感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结。它不仅是思念的表达,更是对民族复兴进程中完成统一使命的集体宣誓。通过“中华儿女”这一称谓,重构“一个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将团圆愿景转化为推动统一的行动力。
正因为此歌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借助两岸客家人喜闻乐唱的客家山歌曲调,所以能引起共情共鸣,在两岸同胞中唱响。
- 文章来源:深圳新闻网